苏州华搏生物检测有限公司
Suzhou Huabo Biological Testing Co.,Ltd

今年,化妆品抽检这些变化需注意

文| 青眼 青眼 小橘

今年上半年,在新旧法规交替之际,药监局针对化妆品企业抽检情况也随之变化,青眼注意到,黑榜企业也出现了洗牌,有企业首次登榜,也有企业已经被吊销生产许可,更有甚者企业已注销。

染发类产品占比下降,但仍是主要问题

据青眼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家局和地方累计通报了37次化妆品抽检公告,涉及不合格产品共183批次,其中包含10批次假冒产品。

对比青眼此前梳理的2020年国家药监局通告的207次不合格化妆品,2021年上半年不合格化妆品的产品类别占比、不合格原因均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从产品类别来看,在2021年上半年度不合格产品中,发用类产品仍是重灾区,共计抽检出99批次不合格产品,占比达54.1%,相比2020年高达78.26%的占比有了超20%的下降幅度,但仍超过一半占比。而今年通报的发用品不合格原因,主要集中在实际成分与标识配方不符合;检出批件及标签未标识的染发剂成分等。

其次,面膜类产品不合格占比提升了一倍,由6.3%上升至12.6%,主要不合格理由集中在微生物超标以及检出禁用物质。

此外,祛斑/祛痘类产品占不合格产品批次的9.8%,相比2020年占比也有5.5%的增加,这类产品主要不合格理由为添加超标、检出禁限用物质等。

从不合格项目来看,在183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标签标识问题是抽检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但占比相比2020年的80.7%下降到55.2%,这与发用类不合格产品占比下降有着一定关系。

同时,在2020年抽检工作中,微生物超标为抽检不合格的第二问题项目,占比达11.59%,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下降为8.7%。

值得注意的是,“检出禁用物质”问题超过了“微生物超标”,一跃成为第二大不合格项目,共计有30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物质,占比达16.4%。其中,仅广东省就检出25批次添加禁用物质产品,包括5批次婴幼儿护肤类产品、12批次祛痘/祛斑产品、6批次面膜类产品和2批次普通护肤类产品。在护肤类产品中,主要添加的违禁成分是地索奈德、倍他米松等激素类;婴幼儿产品则主要是苯海拉明、咪康唑。

除以上问题外,添加超标、防腐剂等存在问题同样也是不合格产品里的“顽疾”。

新条例后,抽检不合格批次骤减

事实上,在今年上半年通报的化妆品抽检批次多数为各地药监局于2020年进行的抽检工作,因此针对产品抽检标准仍依据旧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施行。

不过,截止目前,共有广东、湖北、吉林、福建四个省市依据新条例进行市场抽检,并通报了9批次不合格化妆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比新条例实施前后的抽检结果后,青眼发现,今年以来抽检的不合格产品相比去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典型如广东省,今年上半年,广东省药监局共发布了6期化妆品抽检信息通通告,其中4期为2020年抽检工作,2期为2021年。在第1-4期信息通告中,不合格化妆品产品批次占比在2.68%-6.59%之间,而第5、6期在2021年进行抽检工作的通告中,这一数值锐减到0.41%-0.93%。

可以看到,自新条例实施后,企业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和把控有了大幅度提升。

而无论是自去年以来婴童护肤品市场乱象频发到该品类成为了药监局重点抽检对象,还是新条例实施后的不合格产品骤减。根据今年上半年国家以及各省药监局针对化妆品抽检工作的数据,不难看出企业正在政策下规范生产、进行市场的良性竞争,政府部门同样在监管上做出了与时俱进的调整。

未来,中国化妆品市场也将在双方的互相促进下往更好的方向发展。